▲这是「多聊茶」的第捌拾陆篇常规文章
《茶谱》课程第三篇
我们在前面两讲中,先是介绍了《茶谱》的背景,又介绍了《茶谱》的开篇,今天咱们开始要进入正文部分了。
上节课我们讲到《茶谱》的谋篇布局,并非按照《茶经》“十章式”的格式,而是自成一派。朱权上来就讲了一个很敏感的话题,这话题还不太按常理出牌,不从采茶讲起,也不从制茶讲起,他先讲的是品茶。所以他的第一个开篇题目就是两个字“品茶”。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茶谱》通篇几乎没有涉及到制茶的环节。《茶经》从“一之源”里面就有涉及,“二之具”完全就是在讲茶叶制造的工具,三之造,讲的是茶叶制造。陆羽讲了这么多,证明了他很重视、熟悉制茶。《茶谱》没有讲这么多关于茶叶生产制造的环节。从某个侧面来讲,证明了作者朱全对于这方面,并不是很熟悉,有则多讲,无则少讲。
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理解朱权对这个环节,并不是那么重视。这也与他的出身背景有关,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也是大明王朝的王爷。这一点很重要,他跟陆羽的出身是截然不同的,可谓是天差地别,所以两个人在很多问题的看法和取舍上就不同。当然我们不是说拿《茶经》和《茶谱》去类比,我只说看到了同为茶书的不同之处。
这一点上,我个人感觉朱权的《茶谱》,还是有所缺失的。如果能够更多的介绍元末明初的茶叶生产制造,想必会对于后世有更大的帮助。当然历史是无法假设的,我们只能说这是他白璧微瑕的部分。
我们到今天也知道这个问题,你如果不知道源头环节,其实很难喝好一杯茶,也很难泡好一杯茶。为了喝好茶、买好茶,有的时候关于生产环节的很多问题我们还是要涉及的。比如用的什么样的茶青,用的什么样的工艺,工艺是不是考究等等等等。
到今天为止,这也是我们学茶人需要去了解的,虽然茶学包罗万象,制茶学、种茶学,品茶学、茶美学等等,每个人都各有侧重。但是我想如果进入到这样的一个领域之中,建议大家起码要做一个通篇的了解,然后再选择精通其中的某一项。
明前or雨前议论过《茶谱》的格局之后,我们进入到今天要讲的这个小标题。我们来看看,作者明王朱权是如何品茶的。开篇第一句话是:
于谷雨前,采一枪一旗者制之为末,无得膏为饼。
这句话虽然不长,但是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很多。首先前四个字于谷雨前。他标明了采茶的时间,今天的人看到这个,觉得有点儿不解,咱们今天喝茶的人,甚至于不喝茶的人都知道,这个茶,春茶为最好,但是春茶里面不是明前最好么?怎么朱权说谷雨前,不说清明前呢?这就是今人与古人之间很大的区别和不同了。
那就是说在以前,可能大家对于明前茶,并没有那么强烈的追求。这个是很值得注意的,今天咱们喝茶,好像感觉不是明前茶就不够档次,不高级,明前茶才是真正能拿的出手的礼品。
那是不是因为朱权贪图便宜才选择雨前茶呢?很显然,并不是,大家都知道朱权的地位。他是皇子,也是王爷,虽然政治失势,但是他还是富贵不止,钱还是有的,所以说肯定不是钱的问题。那朱权说于谷雨前采茶,他一定是有他自己的取舍的。
以前来讲“明前”“雨前”这两个词是并列的,明前茶我就不多说了,大家都很熟悉,那么雨前茶怎么样呢?雨前茶并不是采芽茶,原文写到:于谷雨前,采一枪一旗者。枪就是茶芽,与戏台上用的大扎枪那样的兵器类似,一旗是茶芽下边的小嫩叶,叶子像舒展开了的旗子一样,所以就把它叫做一枪一旗。翻译过来就是一芽,一叶。也就是说于谷雨前采一芽一叶的茶,这个茶相对来讲就成熟多了。
如果你光采芽茶,这茶漂亮鲜爽,但是耐冲度低,内含物质少。这不赖她,因为年轻嘛,年轻的就是年轻靓丽。我们常说人年纪大了,就会有味道,这是什么味道呢?这是一种岁月沉积的味道。茶也是如此,让茶有味道,就不能太鲜,不能太急。所以朱权选在谷雨前采茶,有他自己的原因,我们现在也正在春茶季里边儿,这一点上我希望够跟大家做一个借鉴。就是北京白癜风治疗用什么药长沙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