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产业促民富生态美产业扶贫的定西“路径”
兴产业:推动产业扩量提质的十大举措
1.抓产业规模扩张,夯实产业增收基础。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扩大特色农产品优质原料生产基地规模。年,全市马铃薯、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8.36%,其中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54万亩,占三大优势作物种植面积的79.67%。
马铃薯全市种植面积.14万亩,建立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04万亩,定西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商品薯及种薯生产基地之一。
中药材定西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占全省、全国种植面积的1/2和1/6;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81.1万亩,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0.73万亩,形成以岷县的当归、陇西的黄(红)芪、渭源的党参三个特色鲜明的中药材优势种植带,是全省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和全国重要的优质道地中药材药源生产基地。
果蔬市政府设立蔬菜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出台了《定西市发展壮大蔬菜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定西市农业局关于合理使用全市发展壮大蔬菜产业专项资金的指导意见》,推动蔬菜产业发展壮大。全市种植蔬菜75.5万亩,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64.4万亩,全市已逐步形成了洮、渭、漳、龙川河沿岸以城郊川水区为中心的种植片带,蔬菜生产在种植季节上基本形成了春季大棚菜、夏季地膜菜、秋季复种菜、冬季设施菜相互搭配、周年生产、四季常鲜的生产格局。
粮食年引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高效栽培技术,主推“地膜覆盖+良种良法+科学施肥+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控”的科技增粮技术,全市粮食产量实现“八年丰”。其中通渭、安定、临洮三县区由粮食缺口县一跃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抓脱毒种薯推广,提高种薯生产供应能力。
●实施良种工程和脱毒种薯全覆盖工程,打造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供应基地。
全市培育建成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企业32家,年生产原原种10亿粒,建立原种扩繁基地6万亩,一二级种扩繁基地万亩,基本实现了脱毒种薯全覆盖,良种化程度达到95%以上。以“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完成种植主食品种万亩,其中企业建基地70万亩;生产大西洋、夏波蒂等主食专用品种原原种2.8亿粒。
定西积极探索电商扶贫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7个电子商务服务中心、89个乡级服务站和个村级服务点。
3.抓产品精深加工,着力延伸产业链条。
●大力扶持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化率和附加值。
全市建成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家,年农产品加工能力万吨,年加工产值70亿元以上。
●鼓励企业开展加工技术和产品创新,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成立定西市马铃薯主食产业开发联盟,开发马铃薯主食化产品和功能保健食品。建成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28家,年加工转化马铃薯80万吨左右,产品种类达到10多个品种系列。建成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户,通过国家GMP认证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和制药企业64家,年中药材加工量达到20万吨以上,年加工产值40亿元以上,开发产品近千种。建成果蔬加工企业8户,年加工能力7.5万吨,产品种类10多个。建成小杂粮加工企业14家,年加工能力12万吨,实际加工量近3万吨,开发产品20多种,产品畅销国内。
4.抓贮藏体系建设,实现产后减损增效。
●实施马铃薯贮藏用种安全工程和蔬菜保鲜库建设。
全市累计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8万元,先后在安定、通渭、陇西、渭源、临洮五县区建成小型马铃薯贮藏窖座、3吨中药材烘干设施座、吨蔬菜组装式冷藏库座,新增马铃薯贮藏能力36.23万吨/(次)、蔬菜贮藏能力1.36万吨/次、增加中药材烘干能力吨/次,每年可减少马铃薯贮藏期损失4万吨,挽回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带动全市累计建成马铃薯贮藏窖(库)万座,新增贮藏能力万吨;扶持建成了一批千吨以上中药材现代物流仓储企业,全市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80万吨,仓储品种多个,年仓储周转量达万吨,形成了“南药北贮”地域优势;扶持建成蔬菜保鲜贮藏企业(合作社)20多家,蔬菜静态保鲜贮藏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
近年来,全市个村共组建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家庭农场,建立各类产业基地万亩,带动农户30万人(7万贫困户)脱贫致富。
5.抓市场流通体系,促进农产品外销。
●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保证农产品应销尽销。
建成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个,年马铃薯交易量万吨,外销量60万吨。
建成大型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5个,年交易量30万吨,年交易额亿元以上。陇西已成为仅次于安徽亳州的全国第二大中药材专业批发交易市场以及北方大宗药材的价格形成中心,党参、黄芪、当归价格成为全国价格的“晴雨表”。
建成了市内各大市场与全国各大终端市场相连接的信息平台,随时掌握和分析全国各地的农产品价格和销售情况,及时发布全国各主产区、销售终端市场价格信息和本地市场行情并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将信息传到千家万户,为农民提供便捷的农产品价格和供求信息服务。
6.抓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提高助农增收能力。
●通过资金扶持、科技支持、政策优惠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和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推动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提高。全市扶持建成各类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4家,培育家庭农场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新型经营主体日益成为我市保障粮食生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业附加值的重要载体。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稳定发展机制,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59万亩,全市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亩以上适度规模经营基地个,流转农村土地35万亩,增加了农民的土地出租收入,也为村民就近务工提供了机会。
7.抓新型农民培育,建设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1+5”文件,通过举办农村科技人才助推精准扶贫培训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培训班,结合田间指导、农资打假、科技下乡、试点示范、工作督导等活动,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开展新型农民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形成了依靠人才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格局。今年,全市完成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期(次),培训农民8.84万人次,印发各类宣传资料35.06万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岷县大力发展蜂蜜养殖产业,目前全县已建成规模化养殖示范基地8个,有中蜂养殖农户户,蜂产业收入万元以上。
8.抓农产品电子商务,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
●培育和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开展农产品直供直销,积极探索“电商+专业合作社+快递”等模式,实现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不断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销大户等依托淘宝网、天猫、京东、善融等大型网络零售平台,建成陇西“药材盈”、中国黄芪交易网等10多个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注册“琪香阁”“当归人家”“沁草堂”等网店0多家。通渭乐百味等50多家企业入驻“淘宝?特色中国甘肃馆定西分馆”或建成“天猫旗舰店”,主推定西苦荞茶、道地中药材、定西马铃薯等农特产品。积极拓展市场和销售渠道,以快递和邮政速递物流拼装运输等多种寄递途径,促进农特产品销售。
9.抓农产品品牌建设,引领壮大特色产业。
●打造全国性农业产业化示范品牌。安定区马铃薯循环经济示范园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安定区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马铃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陇西正在创建“全国中药材种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围绕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三品一标”建设步伐。制定审颁无公害农产品甘肃地方标准39项,“定西马铃薯”“Fuzheng”中药材产品和“岷县当归”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9个农畜产品获甘肃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2个农畜产品商标获甘肃省著名商标,8个农产品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63个农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3个农产品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18个农产品先后被评为甘肃名牌产品。定西市连续八年代表甘肃省参加了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连续成功举办国家级“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
10.抓政策支持,推动特色产业开发。
●成立马铃薯、中医药和畜草产业协调领导小组,组建了定西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和马铃薯、中医药、畜草产业发展办公室。结合定西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定西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中国薯都的意见》《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壮大蔬菜产业的意见》《—年定西市马铃薯主食产业开发实施方案》和《年马铃薯主食产业开发创新十大行动》等扶持政策,重点在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良种繁育、贮藏体系、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方面深入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同时,根据我市马铃薯、中药材产业的转型升级,围绕打造“中国薯都”和“中国药都”的宏伟目标,规划建设了“甘肃定西马铃薯循环经济产业园”和“甘肃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制定了《定西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了马铃薯、中医药两大产业向精深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渭源县元古堆村新建的光伏发电站。目前全市各县区全部被列入全省光伏扶贫试点县。年通渭县村级光伏电站带动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元。
“四跟进”:定西产业扶贫新模式1.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村、户走。
●我市在不改变项目和资金用途的前提下,瞄准建档立卡贫困对象,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的要求,以“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村、户走”为思路,将产业扶贫项目集中安排在个贫困村实施,为14.4万户贫困户落实精准扶贫贷款65亿元,用于发展富民产业;全市15.19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发展马铃薯、中药材、蔬菜、全膜玉米等特色增收产业.53万亩。2.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健全、规范提升和作用发挥,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贫困户合作抱团、共同发展。目前,全市个村共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个、家庭农场个,建立各类产业基地万亩,带动农户30万人闯市场、图发展。其中7万贫困户加入1个合作社,占到全市贫困人口的78.3%,实现贫困村组建合作社全覆盖、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采取流转贫困户土地、吸纳贫困户生产资料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分红增收,其中引导户贫困户流转土地3.75万亩,户均增收元。3.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
●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民包括建档立卡户贫困农民走市场、闯市场的“领头羊”“排头兵”作用。全市共引导多个合作社与个龙头企业建立结对关系,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市场、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把合作社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加快发展机械化、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现代农业,实现企业做大、合作社做强、农民增收的多重效应。4.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
●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遵循市场导向原则,抢抓全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定西先行先试、马铃薯主食化战略先行试验示范区建设等政策机遇,主动适应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全市各类龙头企业共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3个,引进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家,其中马铃薯主食化加工企业10家、具备中医药配方颗粒生产能力企业10家;扶持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0家,全省农业产业化大型龙头企业4家,既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又提高了产业扶贫效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