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通过对茶叶——这片柔软的叶子的解读,从历史的纵轴和茶叶产业发展的横轴两个界面,查析中国茶叶,尤其是川茶为代表的“茶业”发展格局,正本清源,细品茶香。
茶之文化
中国的茶传至欧洲,是进入十六世纪之后,葡萄牙人于年访问中国之后。日本学者春山行夫在他的《红茶文化史》转载记载了“桥段”:“一位葡萄牙的传教士到中国达官贵族家里做客之后,做了这样一段纪录:有客来访时,总会端上一种叫‘cha’的饮品招呼客人。这种饮品味微苦,如红色汤药,是用某种药草配置而成。”
或许,这位传教士喝的正是后来风行欧洲的Bohea(武夷山茶),如今,茶叶、咖啡、可可已经成为人类的三大饮料。在中国,根据茶的制法和色味可以分为六大类,实际上就是根据制茶过程中茶叶的发酵程度,从弱到强分别是绿茶、白茶、黄茶、清茶、红茶、黑茶。对于具体的不同与产区,本书将有专门章节予以介绍,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此外,根据现代人的饮茶习惯和新的生产工艺,还有第七大类茶——非茶之茶,这包括咖啡馆、茶馆里提供的各种玫瑰茶、冰糖雪梨茶、柠檬茶、菊花茶等花果类茶,以及近几年流行的大凉山苦荞茶、北方的燕麦茶等,还有中草药类胖大海加菊花、四川甘孜炉霍县的俄色茶等,作为降火、降脂降压、减肥等有一定药用价值的茶。
对于中国人来说,从一片小小的茶叶泡出的饮茶文化远远不止于此,可谓博大精深,甚至于影响到了中国人的生存、生活哲学,并影响全世界的茶文化至今方兴未艾。
学者陈椽按照饮茶的作用,划分为以下五个发展时期:一是从神农时期到春秋前期,作为祭品;二是春秋后期到两汉初期,作为菜食;三是从西汉初期到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四是从西汉后期到三国,成为宫廷高级饮料;五是从西晋到隋唐,逐渐成为普通饮料;至唐宋遂为“人家一日不可无(明邱濬《大学衍义补》)”了。当然,这是指主要作用而言,各个时期互相交错,不能机械划分。
秦汉以前,只有四川一带饮茶和有茶的商品生产,其它地区饮茶和茶的商品生产尚不见于记载。魏晋时期种茶、饮茶活动才遍及东南各地,唐代形成了我国盛产茶叶的局面,一部《茶经》成为了中国茶文化“圣经”,也可见唐代的饮茶文化惠及大众。
有现代学者如此评价《茶经》: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是关于中国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
通读此书,主要是讲述了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卷首:一之源,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实际上,纵观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结构,无不是围绕这十个方面延展开来,并繁茂至今。
自西周初期开始记载茶事后,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茶业文献出现,早期的如《神农本草》、《尔雅》、《桐君录》等等,一般都是多多少少记载了茶叶的功效、采摘、食用方法等,如北魏张揖《广雅》:“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欲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磁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是早前典籍中,对茶叶食品——茶饼的制法以及泡茶方法、饮茶之后的作用等做了详细描述的作品。
到了唐代,随着茶饮的完全大众化,品茶也越来越走向精致、高雅,茶饮文化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尤其随着《茶经》的问世,有关茶叶的专著越来越多,如张又新《煎茶水记》、温庭筠《采茶录》、卢仝《茶歌》等,计有10多种。
不仅如此,在盛产诗人的唐代,诗人们一边饮茶,一边写下众多的诗词歌赋,元稹、杜牧、李白、白居易、杜甫、刘禹锡等等,无不留下品茶、交友等诸多散文、诗歌、记事等文章。同时,围绕茶叶,文学、绘画、音乐等相互益彰,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庙堂之高到寻常百姓家,都以不同的形式品茶、歌茶、画茶。
到了五代,蜀毛文锡与年写成《茶谱》。到了宋代,茶业的专著就更多了,有20多种,包括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蔡襄的《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专著分别从泡茶的水、品类、制作技艺、茶病防治甚至茶叶的税制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更为专业的阐述。
到了明代,茶叶著作再次盛极一时,有《茶谱》、《茶疏》、《茶笺》、《茶录》等30多种专著,极大丰富了茶业科学知识。至清末,我国以《茶经》为代表的茶叶专著已经超过百余种,这还不包括其他著作中提到的有关茶叶的零碎篇章,构成了中国古代茶业发展史的华丽篇章。
最为重要的是,在茶业的发展历程中,从茶树到茶杯,已经形成了中国饮茶文化的体系,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尤其是,茶叶与道教、佛教等宗教文化的融合,与藏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中国传统儒家、法家等文化的融合,与世界其他国家如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文化、与日本为代表的大和文化的融合之后,中国茶文化则发展和演绎为更为丰富、厚重、雅俗合一的独特文化结构。
史称“茶兴于唐,盛于宋”。唐朝茶叶的兴盛,就是在佛教特别是禅宗发展的基础上风盛起来的。据《封氏闻见记》称,开元中,泰山灵岩寺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唯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汉语“修心”或“静虑”的意思。闭目静思,极易睡着,所以坐禅唯许饮茶。由上可以清楚看出,正是因为北方禅教的“大兴”,促进了北方饮茶的普及;而北方饮茶的普及,又推动了南方茶叶生产,从而也推动了我国整个茶业的较大发展。
不仅如此,茶叶除了在佛教修炼过程中有“明目提神”的功能外,“茶禅”更是注重到茶叶的本身——一片柔软的叶子,在开水中的历练、无悔的奉献自己的清香,如此等等,都成为修行之人自觉入禅的榜样。
“在一壶茶里,每一片茶叶都不重要,因为少了一片,仍然是一壶茶。但是,每一片茶叶也都非常的重要,因为每一滴水的分芳,都有每一片茶叶的本质。布施不就是这样吗?”台湾作家林清玄如此顿悟。
此外,日本的茶道就是与佛教更为密切的融合。15世纪,在日本的足利义政时期(——),与茶相伴而发展起来的美学理论逐渐形成为一种信条、一种礼仪、一种哲学。于是出现了作为宗教仪式的茶会,禅宗的师徒在庄严的达摩像前行饮茶礼,奠定了著名的“茶道”仪式的基础,如今已经成为日本饮茶文化的礼仪标准,并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纷纷效仿。
欧洲因为当时“昂贵”茶叶是从进入宫廷以及上流阶层开始的,因此至今欧洲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饮茶中无论是器具、侵泡甚至是保管,都是极为讲究。年,在阿姆斯特丹上演的喜剧《茶迷贵妇人》中,客人在饮茶时必须咂吸作响,以表示赞赏女主人的美茶。
至于今天,如果香港廉政公署约请你“喝茶”,那则是饮茶文化演绎出了另外一种意义了,但也足以说明饮茶文化已经影响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党鹏感谢您的支持与赞赏!